领略过汕尾的碧海银滩,品尝过汕尾的鲜美海鲜,我们总醉心于那一刻海风拂面的清凉,那一口海鲜的肥美鲜甜。但这座城的魅力远不止海浪与舌尖美味,真正让汕尾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汕尾更深沉的脉搏,回荡在彭湃故里的红色记忆里,镌刻在正字戏的古老唱腔中,流转在渔歌缭绕的妈祖文化里……这些无声的历史与艺术,让汕尾的“味道”拥有了令人回味的灵魂。
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在汕尾交融汇合,当十五运会遇见汕尾又将会擦出怎么样的精彩火花?
十五运会大幕将启!别错过汕尾为你准备的另一份惊喜。在呐喊与拼搏之外,这里藏着海的韵律与时光的技艺,汕尾渔歌悠扬,滚地金龙起舞……非遗文化的璀璨正静待你的“看见”。
舞动的精彩
正字戏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戏剧活化石。
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是全国唯一的正字戏专业剧团。2006年6月,正字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秦戏
西秦戏,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汕尾市、潮汕地区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西秦戏初考系明末西秦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后,在保持其本腔基调的前提下,根据其正线声腔特点,吸收了西皮、二黄声腔及小调等,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
2006年5月20日,西秦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
白字戏系汕尾市三大稀有剧种之一,也是流行于海陆丰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从闽南流入粤东,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缀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又俗称“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种。
海陆丰的白字戏,因其固守和坚持,形成了曲牌特色鲜明、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皮影戏
皮影戏俗称皮猴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雕镂成影人和景物,借灯光显影于屏幕表演故事的古老戏剧形式,分北路、南路两个流派。陆丰皮影戏属于南路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国有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陆丰皮影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麒麟舞
麒麟舞是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明清以来,流入海陆丰地区的麒麟舞,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海丰麒麟舞具有精彩夺目的舞蹈艺术特色,它与全国各地的麒麟舞有所不同。海丰麒麟舞是广东汕尾地区民间融武技、舞蹈、音乐和制作等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武术表演。
2008年,海丰麒麟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滚地金龙
相传,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迁居到汕尾陆丰大安镇南溪村时,带来滚地金龙舞并在此地传承至今。
大安滚地金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属于龙舞的一种,适合在节日喜庆场合表演。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滚地金龙体现了龙能刚能柔、善静善动、能显能藏、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据传承人黄宽远的介绍和史料记载,滚地金龙是以龙为特色的民间广场艺术,它是在地上翻滚起舞的道具舞,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汕尾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子英歌
甲子英歌舞之所以叫“英歌”,寓意是英雄的长歌。它相传于明朝(1392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甲子英歌舞是深受汕尾民众喜爱的一项民间艺术。它具有明显的南派武功表演特色,舞步雄健,槌花优美,节奏整齐热烈,场面宏伟壮观,气势雄壮威武,颇能振奋精神、鼓舞勇气,还能丰富文化生活。甲子英歌舞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常规活动,还常常作为重大庆典、喜庆太平和庆贺佳节的表演节目。
2011年,甲子英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汕尾瓯船渔民的歌,旋律古朴优美,唱词生动谐趣。渔家儿女常唱不衰,当地民众百听不厌。喜庆节日,汕尾的文艺汇演舞台上,总少不了渔歌的表演。
2014年,汕尾渔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运的匠心
甲子贝雕
海陆丰地区有着绵延的海岸线,海洋贝壳资源极为丰富。手艺人们利用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贝壳进行精心设计,使得原本只能烧成壳灰使用、价值很低的海滩积物变废为宝,成为雕刻材料。所制成的形状各异贝雕,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其中,甲子贝雕尤为出名,它是全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2013年11月,甲子贝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金属雕
陆丰金属雕是陆丰市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它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各种雕刻作品,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诗词、珠宝箱盒等。其产品造型新颖、技术精致、华贵稳重,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绚丽奇葩。2013年11月,陆丰金属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碣石麦秆画
碣石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中华一绝”。经过发展,它将现代美学思想及绘画技法融入麦秆画创作之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麦秆画亦称“麦秆剪贴画”,是民间一种传统美术工艺。碣石麦秆画制作始于清初,是由民间艺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结合麦秆编织、潮绣和绘画创作出来的。2012年2月,碣石麦秆画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捷胜泥塑
泥塑也称彩塑,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捷胜泥塑历史悠久,造型、线条、彩绘总寄予耐人寻味的创意。它是海陆丰传统泥塑工艺的代表,揭示了明清时期汕尾地区佛道文化、民间信俗的兴起。那时节,捷胜有诸多泥塑艺人,常年辗转于各个寺庙,为香客们捏下一个个形神俱佳的“土公仔”(小泥人),送给孩子们保吉祥护身体。泥塑艺人们看到寺庙中的一些木雕神像遭蚁咬虫蛀,便说服主事试试自己的泥塑工艺。于是,随着寺庙重修或新建,一尊尊泥塑神、佛像更显秀美大气。于是,这一泥塑工艺便代代相传,生生相继。2012年2月,捷胜泥塑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舌尖的传承
陆河擂茶制作技艺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苑中,客家擂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闻名遐迩。2012年2月,陆河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常擂茶用料有:焙炒绿茶、芝麻、焙炒花生仁等。制作方法为先置茶叶、芝麻入钵旋磨,再加花生仁旋磨,整个过程需不断注入少许水,擂茶槌沿内壁有规律旋磨,直至成糊状(客家人称之为“茶泥”或“擂茶脚子”)。而后冲入沸水,并作适当搅拌至糊状,与水融为一体。饮用时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类、青菜,这就是集香、甜、甘、苦为一体的擂茶了。尤其是用这些鲜料制出的油茶,汤色诱人、清香逼人,入口后满腔留香,口舌生津。
陆丰海马酒酿造技艺
陆丰海马酒由于其酒味芳香、回味甘醇,同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滋阴养阳、强筋活络、益气补血、健身养颜等功效,素有“南国一宝”的美称。2012年2月,陆丰海马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正在热播的《假期中的她们》也有很多关于汕尾美食美景以及汕尾非遗的精彩片段。大家可以来汕尾跟着姐姐们看精彩的陆丰皮影戏,观赏精美的甲子贝雕,学唱朗朗上口的汕尾渔歌,品尝满腔留香的汕尾擂茶,感受不一样的汕尾风情。
图片:汕尾日报、方志广东
来源:汕尾日报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