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今年12月8日至15日在粤港澳三地举办,深圳将承接两个赛事的闭幕式及相关赛事任务,深圳无障碍示范城市建设又一次迎来重要契机。
打造无障碍示范街区“现实样板”
作为深圳市较早建成的中心城区,以前的福田区无障碍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存在较多通行安全隐患。2020年《福田区无障碍城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标志着福田区无障碍示范街区建设正式启动。
福田区无障碍示范街区建设从一开始就具备科技基因。
福田区在深圳市率先引进“无障碍信息采集智能装备”,项目设计初期,就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市民的活动方式、活动规律、行为需求等开展了全方位调查;对全区道路和公共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和分布位置进行信息采集,并在对人流、车流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等有需要人群的出行便利度以及安全性,制定了CBD智慧无障碍街区改造实施方案,建立3D全景式无障碍治理平台,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福田区通过完善无障碍系统、改善无障碍环境、提升无障碍出行安全、增加智慧无障碍设施等4个方面,进一步打通中心城区无障碍微循环系统工程。”福田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道。
福田区残联权益保障部负责人牛原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作为深圳无障碍建设最直接的推动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他有更多真实的体验。
他指着路口处的杆柱向记者介绍:“我们眼前这根柱子是多功能智能杆,能够减少路面30%的杆件,并且做到多箱合一,减少路面70%的箱体,大幅提升了行人的通行体验。”
牛原口中的“多功能智能杆”在福田区一共建设了1203根,可以将路灯杆、监控杆、通信杆等功能融为一体,减少路面“杆件林立”的现象,释放出更多城市空间。
福田区无障碍建设与智慧城区建设有机融合,利用热力图、手机信令等大数据信息,对车流量较小的车道进行科学“瘦身”,增大步行通道宽度,保障行人的安全和过街舒适性;中心区38个红绿灯路口全部设置了过街盲道钟,用视频AI技术精准识别弱势群体步态,同步延长信号灯时长,确保行人有足够的过街时间。
2024年9月,福田区与高德地图无障碍团队合作,已上传500个无障碍设施点位,预计在2025年5月前完成福田区所有无障碍设施全部上传,实现辖区无障碍设施地图全覆盖。
如今,福田中心区5.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多条道路及周边的公共空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美丽、现代化的街区里充满人性化设计,体现了福田中心城区的包容和友爱,而这其中蕴含着满满的科技感。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能深刻感受到无障碍环境提升的显著成效。福田区益田社区残疾居民林先生说:“福田中心区所有街道、小区、公园里道路和坡道都做得很好,可以做到零高差,自由通畅地行走。物理上的无障碍逐步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现在一个人出门也不怕了!”
紧抓无障碍示范城市建设重要契机
福田区无障碍示范街区是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无障碍城市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集中精力从城市建设、政策标准、文化宣导、理念普及等方面建设可及、便利、包容、融合的城市,让城市更有温度。
比如,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福田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等7个无障碍建设示范街区,完成了市行政服务大厅、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前海城市新中心、大鹏新区旅游景区等无障碍试点行动,全面提升市政设施、城市CBD和旅游景区无障碍水平。
同时,在重点无障碍工程建设上,深圳陆续开工建设了市残障者无障碍服务中心、市托养康复中心、市无障碍爱心公园。
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上,深圳注重运用5G等新兴技术,在交通、医疗等领域开展无障碍典型示范应用,对网上服务大厅的公共申办和自主服务平台进行信息无障碍改造,对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深圳市网页进行集约化规范改版,更加便利满足各类残疾人需要。
“依托深圳先进的高科技产业,我们实现了无障碍设施设备的智慧化升级,并在此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我们解决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诸多难题。”牛原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如打补丁一般,需要耐心地从一个个小点开始,逐渐扩展至更大的区域,直至全面覆盖。
深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深圳近年来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体育赛事。深圳市残联将以此为契机,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维护、宣传与推广、无障碍智慧化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本文节选自《为让残疾人出行更方便,广东深圳正在用科技悄悄“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