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残特奥会头条要闻

广州代表委员献策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流量变“留量”,办赛变“兴城”

2025-02-24 来源:广州日报

  “全运之约”日渐临近,花城广州蓄势待发。办赛事就是办城市——从六运会到九运会,再到广州亚运会,十五运会,重大赛事的相继承办,印刻了广州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在刚落下帷幕的广州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将建言目标投向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把扎实调研的成果转化为精雕细琢、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提案。他们呼吁,让体育流量变“留量”,把“赛事主场”变成“消费主场”。借势十五运,大力推动体育兴城,提升城市影响力,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打造“全运文化之旅”路线、做好开幕式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整体提升、让赛事场馆在全运会后更好发挥经济效应、以青少年中长跑赛事衔接十五运会热度、深化穗港澳志愿者服务协同机制、进一步擦亮广州“志愿之城”金名片……今年11月,广州将承办十五运会开幕式和多项重要赛事项目。我们将见证这一份份建议和提案落地,助力高水平盛会“绽放”花城,邀各方来客共赏“活力湾区、新彩广州”。

改造中的奥体中心体育场

  赛事+文旅:打造“全运文化之旅”路线

  广州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通过“赛事广州”让文旅实现“出圈”?广州市人大代表王苑橦提出,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的巅峰对决,更是粤港澳三地关于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契机,广州要抓住“赛事经济”,设立“全运文化之旅”路线,将“赛事的主场”打造成“消费的主场”。

  对此,王苑橦表示,可以通过推出“赛事门票+景区门票”套餐,将比赛场馆与广州文化地标串联起来。如广州的陈家祠、北京路、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等,让游客一边观赛,一边游览广州旅游景点。让“赛事经济”与旅游景区、街区、商圈消费经济紧密结合,不仅能带动区域文旅消费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广城市形象、提高景区知名度。

广州市人大代表王苑橦

  文旅有共情,游客才“上头”。王苑橦还建议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在比赛场馆处,可设置智能化文化咨询机器,提供交通、住宿、美食、娱乐等一站式城市旅游服务攻略和商家折扣券;依托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创新开发更多文旅夜游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构建高品质夜间经济聚集区。

  “只有新鲜感做足、仪式感拉满、体验感到位,从景区观光到沉浸体验,在文创产品和运营模式上创新,才能持续增加游客‘二消’‘三消’比例,突破文旅景区‘旺丁不旺财’的困局。”王苑橦说。

  在广州市人大代表梁丽珍看来,文旅界与体育界正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破圈”合作。今年1月25日,距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还有288天的时候,广州大剧院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合唱马拉松”。在这场“Mini剧场合唱马拉松——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2025新年音乐会”上,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以近500人的演出阵容、近30首合唱歌曲编排、超过5个小时的表演时长,展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激情与活力。

  赛事+保障:完善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建设

  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时,大量的残疾人运动员、残障观众等对无障碍环境有较大刚需,赛后包括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对无障碍环境也有长期需求。市政协委员古念群在提案中建议,重点和优先推进两个开幕式场馆周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标准、树立标杆、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高品质建设,为创建全龄友好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天体、奥体场馆周边的无障碍环境现场调研,古念群发现,场馆周边道路设施、过街设施、公交场站、轨道交通和无障碍卫生间等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他建议由天河区政府牵头,切实安排资金和人力物力,积极发挥属地主导作用,牵头统筹和督导区域内的省、市、区等各方业权主体,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政数局、市公安局、市地铁集团、市公交集团等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做好全面排查、落实标准、完善流程、建设样板等工作,为其他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的高标准建设树立典范并提供宝贵参考。

广州市政协委员古念群

  古念群分析,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国家强制标准、广东省赛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南、无障碍公交服务和过街语音提示装置等国家推荐标准,这些标准存在并行、交叉和重叠情况。“建议各业权主体按照打造样板工程的要求,凡具备实施条件的,均应全面落实以上技术标准。”

  对于体育场馆在全运会后如何更好发挥经济效应,市政协委员张颖娴建议,应注重场馆的长期规划和多元化利用,引入更多创新创意元素,推动体育场馆与相关产业融合,打造“体育+餐饮”“体育+旅游”综合体,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本地市民,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度。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对场馆运营等方面给予补助,共同推动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赛事+志愿者:深化大湾区志愿者服务协同机制

  办好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离不开志愿者的助力。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

  据了解,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计划招募赛会志愿者14080人、城市志愿者3万人,建设城市志愿服务站点100个。香港也已于2024年启动万名志愿者招募计划,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报名人数远超需求,现已开启培训流程。

  2024年12月举办的“喜迎全运会 奉献大湾区”穗港澳文艺志愿者音乐会上,穗港澳文艺志愿者发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之邀。

  广州市政协委员帅亦文在提案中建议,深化穗港志愿者服务协同机制,助力十五运会高质量办赛。广州是全国志愿服务标杆城市,志愿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拥有多项“全国首个”。截至2024年12月,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575.3万人。在她看来,广州可发挥成熟经验优势,深化穗港志愿者协同机制,助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高水平的赛会志愿服务。

  帅亦文建议,成立穗港志愿者服务联合工作组,由两地民政部门、青年事务机构、赛区执委会联合牵头,制定相关协同服务指引,明确职责分工、服务标准及应急联动流程;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整合广州“志愿时”系统与香港义工网络,开发双语服务管理模块,实现岗位匹配、培训资源共享、服务时长互认。此外,她建议构建穗港志愿者联合培训体系,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联合香港青年团体,将广州成熟的“红棉学堂”培训体系与香港国际化服务经验结合,重点强化赛事礼仪、应急救护、跨文化沟通(如手语服务)等能力,并派出导师跟岗实训,选拔穗港优秀志愿者骨干参与双向交流。

  在保障与激励机制方面,帅亦文建议设立专项保障基金,保障范围覆盖跨境交通、保险购置、防疫医疗物资等刚性需求。对优秀志愿者给予积分落户加分、景区门票减免等激励,推动企业为志愿者提供职业发展绿色通道。为推动志愿服务成果长效转化,她建议共建大湾区志愿服务中心,打造成集培训、交流、孵化于一体的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架构。

  “深化穗港志愿者协作既是办好十五运会的关键支撑,更是推动大湾区社会融合的创新实践。建议以赛会为契机,构建‘机制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的志愿服务协同生态,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帅亦文表示。

  “筹办2025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志愿服务大有可为。”市政协委员马发腾则建议,接下来,广州要把握全运会筹办契机,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为党育人作用,精心打造全运“思政课”,动员志愿力量投身平安广州建设,聚焦核心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强化志愿服务公益资源整合力度,壮大志愿公益“合伙人”,努力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贡献度,进一步擦亮广州“志愿之城”金名片,推动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市政协委员马发腾

  文/记者:张姝泓、程依伦

  图/记者:庄小龙、骆昌威

  通讯员: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