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盲人门球为盲人特有的球类项目,是奥地利人和德国人1946年为失明的二战老兵创造的一个项目,1976年加拿大多伦多残奥会上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盲人门球比赛分男子和女子两个项目,每队由三名队员和三名替补队员组成。比赛在体育馆内一个长方形的场地中进行,场地为光滑的地板,球门与场地同宽。比赛使用带有响铃的球,比赛时一方通过用手投球力图将球滚入对方球门,而对方三名球员在防守区通过球滚动时的铃声辨别来球的位置阻挡球进入球门,然后进行攻防转换,进球多的一方为胜。
国际盲人体育联合会(IBSA)于1981年成立以后,成为管理盲人门球项目的国际体育组织,盲人门球项目在全球取得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发展也取得优秀的成绩。
1993年6月,大连市残联从盲哑学校、福利厂等处挑选了男女各6名球员,组建了大连男女盲人门球队。当年11月,举办全国部分省市盲人门球队调赛,以获得冠军的大连队为班底组建了国家队。
1994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中国盲人门球队首次参加国际比赛,双双获得亚军。
1996年在大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盲人门球首次被列入全国残运会比赛项目,并且之后的历届全国残运会都举行该项比赛。
2006年,塘栖国家盲人门球训练基地挂牌成立。
2008年9月,中国盲人门球队在北京首次亮相残奥会,中国男队获得金牌,女队获得银牌。
2012年伦敦残奥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女队连续获得银牌。
2021年,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在东京残奥会获得银牌。
场地与器材
场地要求:
(1)盲人门球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沿着场地长边线被分为6个3米长的区域。每个半场从底线依次被分为定位区、着地区和中立区3个部分。定位区是最接近球门的区域,着地区是离球门较远的区域。
(2)场地上所有用来标记的胶带均宽5厘米,颜色与场地和球的颜色鲜明对比,便于裁判员和视力良好的观众更好地关注到球和场地上的标记线。
(3)球队区运动员定位线的胶带下面铺有直径3毫米的细绳,帮助运动员在场上进行定位。
(4)场地地板表面要求平整、光滑,采用木地板、塑胶地面或有弹性的合成地板材料。
器材:
(1)球门:球门横跨球场的两条底线,从内侧测量,长9米,高1.3米;球门门柱和横梁的直径不能超过0.15米。
(2)球:由一定硬度的天然橡胶制成,直径为24厘米,重量为1250克,周长为75.5厘米;球内置有2个铃铛,球表面有圆头颗粒和8个声孔。
(3)眼贴:在比赛开始之前,参赛队的所有运动员,必须在盲人门球技术代表或者其指定的技术官员的监督下,用纱布或者类似材料制成的眼贴遮盖眼睛。眼贴由比赛组委会提供。
(4)眼罩:运动员必须佩戴完全遮光的保护眼罩,眼罩的边缘必须有泡沫、塑胶或者有机硅等类似材料,确保完全隔绝光线。
比赛规则
盲人门球的比赛双方,场上各有三名运动员,每队最多允许有三名替补。比赛场地在体育馆内,比赛场地的尺寸为长18米乘于9米,场地被中线分为两个半场。比赛中参赛双方都在自己一方的半场内进行进攻和防守。
比赛时进攻方用手进行投球,在地板上尽力让球越过对方的球门线,完成进球;而防守方则尽力阻止对方完成进球。球门放置在两端底线上,宽度为9米。比赛用球使用的主材料为硬橡胶,表面有开孔,这样当球滚动或者跳动的时候,场上的队员可以听到内置响铃的声音。
每场比赛的比赛时间为24分钟,上下半场各12分钟。比赛结束时,进球数多的运动队为本场比赛的获胜队。在比赛中,如果一方领先对方10个球,比赛提前结束。如果在比赛结束后双方比分相同,需要进行上、下半场各3分钟的加时赛,先得分方为胜者。如果加时赛双方都未得分,则进行附加投球决出胜负。